小時候放學回家都很期待老媽在麵包店裡買這種兩片夾著奶油餡的小西點(又稱牛粒)
表面硬脆、内層Q軟又帶著蛋香,小巧尺寸常常讓我一個接一個停不下來
曾經有記錄一口氣吃掉一整盒大約20個吧(掩面)
自從馬卡龍開始流行之後,常看到很多人把牛粒叫成台式馬卡龍
其實這兩種東西八竿子打不上關係
牛粒是全蛋打發的蛋黃小蛋糕,馬卡龍是杏仁蛋白糖霜
成分和做法完全不同,唯一的相似處大概就是造型都是兩片中間夾著餡料
若照這個邏輯來講的話,那銅鑼燒不也就能叫做日式馬卡龍了嗎?
牛粒(小西點)(直徑4cm約46片)
材料:
蛋...1個
蛋黃...2個
鹽...1/8小匙
糖粉...75g
低筋麵粉...90g
糖粉(份量外)...適量
溫度180℃ / 約6分鐘
作法:
1.蛋、蛋黃、鹽、糖粉放到盆中打散,並隔熱水用電動攪拌器充分打發至泛白濃稠
2.加入過篩的麵粉,用刮刀輕柔拌勻
3.烤盤鋪上烤盤布,將麵糊放到擠花袋中,用平口擠花嘴擠在烤盤上,直徑約3cm就好不要太大
4.用篩子將份量外的糖粉篩在表面
5.烤箱預熱180℃,烘烤約6分鐘到表面無黏性即可
6.出爐放涼取下,內餡可夾入喜歡的餡料
Tips:
1.蛋一定要打至全發濃稠,蛋糊沾在手指上約3秒才滴落的程度
2.攪拌麵糊時因為蛋糊很濃稠,一攪動就會顯的粗糙,由於麵粉很容易拌勻,所以別以為沒拌勻而一直攪拌導致出筋消泡
3.擠花的尺寸不要太大,容易攤開變成扁平狀,烘烤時會膨脹因此麵糊間隔可大一點
4.由於不含油的關係所以不容易消泡,第二盤可等第一盤烤好之後再進烤爐
蛋若是沒有充分打發,或出筋消泡的話,烤出來的外型會扁塌,口感也會顯的粗糙
反之,要是有打發完全也沒有消泡的話就能做出蓬鬆且稍微有點Q度的口感
表面的糖粉經過高溫溶化之後會形成薄脆糖衣,外脆內軟真的好吃極了
因為本身不喜歡吃裡面夾心的奶油,所以買外面做的都會把奶油刮掉再吃
自己做就不用再花時間刮奶油了XD
如果喜歡夾餡的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果醬,或打奶油糖霜夾進去
這樣就會跟市售的賣相一模一樣了
- Feb 27 Thu 2014 14:15
[蛋糕] 牛粒(小西點)~別再叫我台式馬卡龍了
小時候的回憶^^
相信這個問題一定是隱藏在許多人心裏頭的疑問。
它似乎沒有一個很確定的名稱,有些店叫它「牛粒」(牛利)、有些店叫它「小西點」、還有許許多多天馬行空的名稱,長得像馬卡龍,吃起來卻又截然不同......
說到這個台式馬卡龍,這中間其實隱藏著很多翻譯名詞上的誤會。
你一定猜不到~這個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小西點的正身事實上是製作提拉米蘇蛋糕(Tiramisu / ティラミス)絕不可少的靈魂「手指餅乾」(Ladyfinger / レディフィンガービスケット)!
源自於十五世紀薩伏依公國紀念法國國王來法之際的「手指餅乾」,形狀其實不只是纖纖柔荑而已。
這個來自義大利的小西點,台灣最常稱呼的名詞「牛粒」,來自於法文的「biscuits à la cuillère」(ビスキュイ・キュイエール),是最後一個字「cuillère」的直接音譯。
原文意為「湯匙餅乾」的「牛粒」,是直接使用湯匙塑型的餅乾。
必須經過蛋白蛋黃分蛋製作的「牛粒」,看起來個頭雖小手續卻不簡單。
餅乾法文原文「biscuits」原意為「二度烘培」的意思,有些真正講究的「牛粒」,在經過第一次烘培之後,還會再調整溫度做二次烘培到完全乾燥酥脆,也因為這個原因,「牛粒」在以前的航海與戰爭年代,也曾經是軍將們在沙場上不可或缺的營養口糧。
稱「牛粒」為「薩芙亞蒂」的福利麵包,則是直接以「手指餅乾」的義大利文「Savoiardi」(サボイアルディ)作為音譯。
嘗起來蘊含空氣的鬆軟,與馬卡龍完全迥異的入口即化,再加上傳統「手指餅乾」沒有的奶油內餡❤
嫩黃的香草、粉紅的草莓、雪白的牛奶、棕褐的巧克力,蘊藏著點點滴滴的快樂童年回憶。
現在,親愛的朋友,你知道你從小吃到大的小西點台式馬卡龍究竟是什麼了嗎?
溫度180℃ / 約6分鐘<<需預熱嗎?上火烤即可嗎?謝謝!!!
吃小西點的時候,
也是會把奶油刮掉再吃XD
(心理作用,少肥一點)